查看原文
其他

陈文胜: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条底线

2017-05-01 陈文胜 论道三农

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要回归到两个关键问题,就是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,又要确保人口大国的农产品有效供给。既然农业生产能力没有问题,农产品不是生产不出来,而是卖不出去,有这么多的高库存,可以像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样,去库存、减产能吗?不能。作为全球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,显然农业就不能够减产能,除了去库存还要保证生产能力。因此一号文件明确要确保三条底线。

一、必须要确保农业生产能力持续提升

今年的一号文件,没有像过去那样强调粮食产量了,是一个明显的变化。是不是现在粮食都多得卖不完了,就可以放弃农业生产了吗?中国的粮食供给可以完全交给市场吗?假如像泰国那么小的国家,粮食生产能力出了问题,几个农业国家挤出一点就可以养得活。而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丧失的时候,十多亿人口,谁来养活中国?这是这一条底线,也很纠结。为什么很纠结呢?不是说国外的农产品价格便宜,那不就从国外进口算了。问题没有这么简单。国外的农产品即使能够养活中国,可一旦饭碗端在别人的手中,就必然受制于人。在全球竞争中,粮食、货币、石油成为了美国的三大经济武器,这是公开的秘密。如货币,美国不断地通过贬值和升值来影响世界经济。如果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供给主要依赖国外供给的话,不考虑国家安全,纯市场角度,价格必然会只涨不跌。

二、必须要确保农民持续增收

政府出台了不少强农惠农的政策,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去种田了?因为没有将政府要粮和农民增收统一起来,保障农业供给与增加农民收入未能实现一致。随着种田收入与打工和种其他作物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,政府在关注粮食安全,农民在关注种粮收益。如果种田不赚钱,如果其他的投入收益远远超出种田的收益,再蠢的人也不会去种了。今天农民追求的早已不是满足于温饱,而是如何发家致富。所以陈锡文最近有一个讲话,说只要农业能够赚钱,就会有人去种田,不要担心没人种田。同时,农民增收实际上是关系到一个农业的竞争力问题,有竞争力就能够有利润,有利润农民就能够增收。价格的形成要由市场的供求状况来决定,但必须考虑到农民的收益。

三、必须要确保农村持续稳定

像我们湖南大米金属含量超标问题,因为没有地标品牌意识,湖南大米就是一个品牌,就是湖南大米,而实际上金属含量超标是那些工业化城市周边的耕地含量超标,绝大多数地方并不超标。现在湖南个别地方的大米出了问题,整个湖南大米都出了问题,怎么去鉴定呢?一旦形成市场风险波及全省,湖南农村就难以稳定了。所以,一方面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,一方面要确保农村稳定。

现在的改革为什么难以推动?出台不少的政策大多写在纸上,没有红利,基层和农民得不到好处,自然不会有积极性。特别是增加基层的成本、农民的成本,改革就更加没有积极性了,这样的改革被称为以文件落实文件的“自娱自乐”。我到一个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地方调研,发现农民市民化改革上报的材料很好,就是改革前和改革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。为什么呢?改革试点要求建立农民市民化成本分摊机制,怎么分摊,一直没有界定央地各级的成本分摊比例,县政府承担多少,市政府承担多少,省政府承担多少,中央政府承担多少,没有明确。而农业大县本身就靠中央转移支付来养活自己,作为县政府和农民,都没有这个能力来分摊。这样的改革如果强行推进,农村怎么稳定?

 

(作者于2017年3月在某省举办的新一轮农村改革试点工作会上,作“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的专题讲座,中国乡村发现网根据主办方提供的录音进行整理,本文节选自专题讲座的整理文本,题目为编者所加)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